“宁王”的市场规模“大,而不强”,对下游缺乏议价能力。
虽然单纯从市占率看,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“称王”,但与竞争企业相比,宁德时代在技术水平、产能利用率、产品结构、客户质量、供应链管理、议价能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越来越不明显,有些方面甚至还在减弱。
营业收入 |
同比 |
营业成本 |
同比 |
扣非净利润 |
同比 |
毛利率 |
去年同期 |
|
宁德时代 |
487 |
154% |
416.28 |
199% |
9.8 |
-42% |
14.48% |
27.28% |
国轩高科 |
39 |
203% |
33.49 |
245% |
0.979 |
154.69% |
14.49% |
24.96% |
孚能科技 |
15 |
317% |
14.25 |
305% |
-2.97 |
-52.7% |
6.81% |
3.89% |
以上,是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一季度财务数据,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,一年的时间里,国轩高科、孚能科技与“宁王”的优势差距在缩小,尤其在“毛利”方面,国轩高科开始实现以微弱的优势领先。
而且,据权威机构预测,到2023年,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达406GWh,而动力电池供应仅为335GWh,缺口约为18%。这种产能缺口给动力电池行业二线品牌带来机会,众多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正在扩大产能、控制价格,虎视眈眈地试图把宁德时代从领先位置挤下去。
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,宁德时代原本可以把增加的成本传递给下游厂商,以保证自身利润率,然而激烈的行业竞争却不允许宁德时代轻易调价,在二线动力电池厂商的围剿下,宁德时代的局面已经非常被动。
这,恐怕也是宁德时代选择“不涨价”的原因之一。换句话说,“宁王”的不涨价,也许是不敢涨,说明其对于下游市场既没有技术壁垒,也没有品牌“护城河”,议价能力偏弱,还没有到垄断的位置。因此,面对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涨价,宁德时代只能选择“自己扛”。